@kusazh说:
在日语中「古着」并无感情色彩,但是在中文中它就成了一种好东西的代称,「料理」、「写真」、「手帐」等词亦如此。如果一国持续生产好东西,它的语言本身都会成为好的标签。
不仅物品分好坏,其实语言本身就分好坏和高低。李如一在《低级的语言》中也提到了语言高低和社会高低的关系:
若缺乏良好的社会生活、历史生活与政治生活条件,妳的语言就会变得比有良好社会生活、历史生活与政治生活条件的语言更低级。共产中文——今天所有中国人使用的语言——就是这样一种语言。
中文语言不断变坏,以至于当需要一些好的、甚至是正常语言时不得不借用外来语,所以日文词汇的输入其实一直未停止:
我们语言现实中常常被忽略的一面是日文词汇的输入在廿一世纪并没有停止:扩散、提案、萌、逆袭、宅男、腐女 、(二/三)次元、通告、无视、欲求不满、腹黑、攻略、黑历史、人气、职场、完胜、爆买、吸猫、吐槽、严选、即视感、观光客、手作、绘本⋯⋯「神马」或许几天一换,但这些日文词基本都走不了。
中文本身并不缺少好的语言表达。且不提我们引以为傲但门槛很高的诗词歌赋,只要读过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民国时期白话文的人,都能感受到好的语言是什么样的。
简体中文的变坏有两条路径,一以政府官方用语为代表,二以网络流行语为代表。
政府官方用语的特点是形式重于内容。政府公文经常长篇大论,细读内容又空泛无物。美其名曰留下政策解读空间,实际目的就是使普通民众看不懂,从而远离政治,方便统治。但除此之外又创造出大量高度缩略的理论、标语、口号,并使其出现在所有的公共空间,强迫民众去接受。
网络流行语的代表是梗文化。造梗、流行、厌烦、抛弃,继而迎来下一个梗,如此往复。网络表达用梗太多会增加交流的阻碍,一是并非所有人都能明白梗的含义,二是用梗并不能契合所有讨论的语境。更多时候,用梗只是为了诉诸情绪,以及代替真正的思考和表达。
令人遗憾的是,这两种变坏似乎无法避免。前者由政府精英主导,不断延续和推广;后者由民众自发推崇,用于回避严肃讨论,将一切表达娱乐化。然而后者却又时常用于反抗前者,成为不断收窄的言论自由空间中相对安全的政治表达。实际上,前者是因而后者是果,前者的强势使得语言土壤变得贫瘠,从而结出了后者这种歪瓜裂枣。当然,这两种坏语言的使用也并非泾渭分明,政府可能使用后者来故作亲民姿态,而民众会使用前者来批斗他人,当然这都不是好的用法,坏语言没有好的用处。
而好的、甚至正常的中文表达反而在夹缝中求生存,既容易被前者打压,又时常被后者消解。
但也无需太悲观,坏的语言一直都有,可只有好的语言能留下来。